甘肅日報:沙漠,你好!
來源: 時間:2018-04-20 閱讀:0
遼闊,蒼涼,干燥,貧瘠,神秘,悠遠……談起沙漠,總是令人心生向往又滿懷敬畏。
甘肅,是土地荒漠化的重災區,全省14個市州中,有8個處在防沙第一線。
為了保住家園,防沙第一線的群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用汗水和雙手讓流動的沙漠停住“腳步”。
在甘肅境內的騰格里沙漠南部邊緣,一片5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強防線,與以往的“人海戰術”不同,這是幾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的工作成果。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這道防線內,成片的紅柳、梭梭等沙生植物快速成長,甚至還種上了西瓜、辣椒、西紅柿等果蔬。
從“人沙抗爭”到“和諧共處”,甘肅,開創了一個機械化治沙的新時代,并自信而充滿誠意地伸出手說:“沙漠,你好!”
本報記者 沈麗莉 實習生 劉鑫
原來,可以這樣治沙
陽春三月,比起南方的草長鶯飛,北方地區正經歷著不期而至的沙塵。
位于武威市東北部的九墩灘洪水河村與騰格里沙漠南緣相接,“風吹黃沙過河岸,全家埋進沙窩窩”,一曲鄉間民謠道不盡當地人的心酸苦淚。
治了一輩子沙的當地村民齊今龍,這幾年少了睡進沙窩的擔心,他擦擦桌上的浮塵,說起第一次見到固沙車時的情景,依然興奮不已。
“那車子從沙漠上一路開過去,麥草就被‘種’進去了,來回穿插幾次,一片大小勻稱的草方格就成形了,比起人工不知道快了多少倍?!备械襟@訝的不止是齊今龍一人,習慣了人工治沙的村里人不禁感嘆:“一莊子的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來得快,原來還可以這樣治沙!”
村民口中的治沙“神器”,是甘肅建投自主研發制造的“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是世界首臺機械化治沙車,擁有11項實用新型技術及發明專利,已于2014年7月開始沙漠治理作業。
沙漠邊緣,“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演示了機械化治沙的威力:每小時可鋪設8.5畝草格,插草深度約25厘米,草障高度約21厘米?!肮躺尺^程配置3人每天即可治理近4萬平方米,較傳統人工治沙平均4-6人每天鋪設600多平方米,效率提高了約50倍?!备拭C建投新能源工程與生物治沙基地主任戴敏說。
原來,沙漠并不可怕
從2014年甘肅建投在這里建設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與生物治沙試驗基地,如今該基地的綜合治理與建設已初具規模。
2014年10月8日,西北師范大學環境生態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戴敏,同丁亞龍、李源等其他7名同事來到了九墩灘。作為甘肅建投新能源公司成立以來新進的第一批大學生,戴敏和他的伙伴們有著自己的抱負,但也對沙漠有著與常人一樣的敬畏。
治沙,既要讓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又要實現機械化,面對變幻莫測的沙漠氣候,該怎么辦?這些年輕人一度茫然。
科學治沙、智慧治沙是大家達成的共識。
治沙的根本是固沙,可如何固得緊,穩得住,摸清沙漠的“性情”是關鍵。戴敏和他的團隊利用無人機新型采集技術在沙漠地區探測,采集數據,勘察沙漠地形地貌,取得勘測點后觀察風向風速及沙丘移動速率,精準計算出鋪設草方格的間距、方向和高度,然后設計生物治沙的方案,靈活設計、分區治理,以此提高治沙效率。
沙漠地形高低不平,環境復雜,為了使壓輪所壓草鏈深度一致,另一個由工程師胡勝國帶領的研究團隊則要不斷對固沙車進行試驗和改進。
一年多下來,從空中到地面數據不斷被完善。如今,固沙車也從最早的一代更新到三代,“只要肯花心思去了解,沙漠其實并不可怕。”在沙漠里待了4年的年輕人們仿佛已經和沙漠交成了朋友,大片長方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規格的固沙草方格圍繞在基地周圍。
幾年來,“立體固沙車”在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及古浪縣進行機械作業,5000多畝沙漠已被有效治理,其治沙基地也被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范基地。
“既然機械治沙效率這么高,能不能把沙漠都治理了?”有人不禁發問。甘肅建投副總經理、甘肅建投裝備制造公司董事長張志明的回答很明確:“沙進人退和人進沙退都不是最好的態勢,沙漠是地球自然形成的,也是生態的一部分,關鍵是不能讓沙漠無節制地擴大,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生態平衡。”
原來,沙漠是座寶庫
張志明的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多年防沙、固沙的實踐,使很多治沙人認識到,傳統的“阻擊方式”無法終結沙漠化的進逼,往往是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為此,必須轉變思路,告別與沙漠“短兵肉搏”,研究沙漠、利用沙漠、經營沙漠,使之成為新興的“綠色產業”。
固沙,只是沙漠治理的第一步。固沙穩沙達到一定程度后,種植一些適宜沙漠環境生長的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使此區域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逐漸恢復。這是戴敏等人所希望的。
戴敏帶著他的團隊除了機械治沙試驗外,同時對沙生植物栽培、沙漠經濟作物種植等進行研究。在防沙固沙的同時,還要用沙,發展沙產業,實現循環經濟。2015年,治沙團隊便種植完成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8萬多株。通過種植培育,沙生植物長勢良好,同時隨著草沙障內沙子被固定住后,一些野生植物也隨之生長了出來。
2016年,為了進一步試驗栽種各類果蔬,同時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治沙中心在沙漠里開辟出了一塊占地十多畝的試驗田,在沙層置換成泥土的田地里種上辣椒、茄子、西紅柿、西瓜、向日葵等各類蔬菜、瓜果,為了保證試驗田不被風沙掩埋,在試驗田周圍用固沙車鋪設草沙障。同年秋天,瓜果成熟,團隊抱著忐忑的心理將樣品送到了上海知名檢測機構英格爾檢測技術公司進行檢測,得到的結果令人欣喜:各類果蔬天然無公害,農藥零殘留,其中瓜果含糖量高于同類瓜果。
這無疑是對發展沙漠經濟一個極為可喜的驗證。
甘肅建投的后續設想是:在固沙的前提下,使沙漠化得以遏制、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使沿沙區及綠洲農田得到保護、生態環境狀況步入良性循環軌道。然后在此基礎上,發展沙漠日光溫室、設施農業、旱作農業、光伏與風力發電以及生態旅游等。
“只有當治理沙漠的事業變成一項產業,能夠產生經濟效益進而形成自我循環與自我發展的局面,才是可持續的。我們探索治沙產業化新模式的目的就在于此。”張志明滿懷信心地說,“今后我們不僅要加大生產治沙設備,還要帶著設備和一系列的專業治沙人才隊伍向國內外輸出,特別是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固沙、治沙,再到植被種植和土地經營,做全產業鏈服務?!?/p>